最近,北京市为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,开始在城区内实施雨水回收计划。目前北京的雨水分层渗入地下试验已获成功,雨水有望不再直接排入市政管线。雨水回收利用的主要措施是结合降水特点及地质条件,采用雨水渗透间接利用方案,设计出一种从“高花坛”、“低绿地”到“浅沟渗渠渗透”逐级下渗雨水的利用模式。这项雨水利用方案的出台将成为我国在雨水资源利用方面的范例。
其实,雨水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水资源,早已引起日本的重视,并在多领域进行了回收利用,其各项雨水利用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。
日本是个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,目前全国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20%左右,新辟水源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。为此,日本政府除了采取开源措施和提高水的利用率、鼓励全社会利用循环水外,还十分重视对雨水的利用。
早在1980年,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。采用雨水贮留渗透计划,可以有效地补充涵养地下水,复活泉水,恢复河川基流,改善环境生态条件。
利用雨水贮留渗透的场所一般为公园、绿地、庭院、停车场、建筑物、运动场和道路等。采用的渗透设施有渗透池、渗透管、渗透井、透水性铺盖、浸透侧沟、调节池和绿地等。
日本实施的雨水贮留渗透计划得到民间和企业的支持。1988年成立的“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”,就吸引了包括清水、住友、西武、大成、东急、日产、三井和三菱等著名建筑及其它株式会社84家参加。
经过有关部门对东京附近20个主要降雨区22万平方米长达5年的观测和调查,“雨水利用”后平均降雨量69.3毫米的地区,其平均流出量由原来的37.59毫米降低到5.48毫米,流出率由51.8%降低到5.4%。
在东京都,已经有8.3%的人行道采用了透水性柏油路面。雨水通过透水性柏油路面入渗到地下,经过收集系统处理后加以利用。
此外,日本还在一些城市的建筑物上设计了收集雨水的设施,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、植树、洗车、冲厕所和冷却水补给等,也可以经处理后供居民饮用。据统计,日本目前已拥有利用雨水设施的建筑物100多座,屋顶集水面积20多万平方米。东京江东区文化中心修建的收集雨水设施集雨面积5600平方米,雨水池容积为400立方米,每年作饮用水和杂用的雨水占其年用水量的45%。东京的一座相扑馆,每天用水量可达300立方米,其中一半用于冲厕所。这些水的大部分是利用大屋顶收集到的雨水。
在建筑物上收集雨水,多采用沉淀和过滤的方法,维修管理很方便,一般只需清扫沉淀池和过滤池。为解决降尘和酸雨,通常采用分离设置微滤网,以清除雨水贮存池内的泥沙。部分集雨设施还备有注氯装置,对雨水贮存池进行定期消毒。
精于经营的日本商人发现,水在阿拉伯国家是贵重的商品,便着手向阿拉伯国家出口雨水,这标志着雨水利用已经在日本显示出独特的价值。第一个向日本购买雨水的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,该国每年的雨水进口量大约为2000万立方米,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。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,进口雨水比淡化海水所花费用要低得多。此外,日本还在积极扩大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雨水出口。